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必修课,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梳理一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自学考试的重要知识点,以供参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查知识点介绍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季度 物质世界与实践
1、 世界观(背诵)
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的兴趣、包括社会和人类思想在内的整个世界的基本观点和基本观点。
2、 哲学(背诵)
哲学是世界观、方法和价值观的一致性
3、一元论。(背诵)
相信世界上的一切都有共同的本质或起源
4、 二进制(背诵)
人们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物质和精神两个平行点、独立起源
5、 主观唯心主义(背诵)
夸大人的主观精神是唯一的现实,认为人的主观精神是首要的。
6、 客观唯心主义(背诵)
放一些“客观的”据说精神是世界的起源
7、 可知与不可知(背诵)
对基本哲学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所形成的哲学流派。所有认为思维和存在是同一的哲学流派都属于认识哲学,认为思考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的。
8、 运动的(背诵)
存在方式,它是一个哲学范畴,标志着物质世界中所有事物和过程的变化。
9、 仍然(背诵)
在一定条件下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范围内暂时稳定平衡的哲学范畴。
10、 时间和空间(背诵)
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连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移动、现在、未来方向。
空间:运动物质的外延,指事物的体积、形式、地点、距离和顺序。空间具有三维性特征,也就是说,任何物体都有长度、宽度、高三个方向。
11、 实践的本质(背诵)
实践是主体主动改造和探索客体的客观物质活动
12、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式(背诵)
(1) 古老的朴素唯物主义
(2) 现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13、 哲学的基本问题(理解)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起源问题。
14、 世界物质统一原理(理解)
(1)世界是团结的,也就是说,世界的起源是
(2)世界的统一在于它的物质性,即世界统一的基础是物质;
(3)物质世界的统一就是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一个单一的无差别的统一体,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多样性是前提,物理形态的区别、多样性是基于他们的客观现实。
15、 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理解)
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16、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关系(理解)
世间万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体。形而上学、相对主义的常见错误是将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分开。
1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承认事物是相对静止的意义(理解)
承认事物相对静止的重要性:
第一的, 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不同的事物。
第二, 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出现。
第三, 了解绝对运动。
18、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中物质的存在方式(理解)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中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与运动中的物质密不可分,世界上没有不存在时空运动的物质,物质的运动没有时空之分。
19、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理解)
(1)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无限,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的和相对的、无限且有
有限的团结。
(2)绝对、无穷:永恒的,无边无际。相对论、有限性:每个
事物有始有终,空间有界。
(3) 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穷大和相对论、有限性是不可分割的,通过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去了解、把握其绝对、无穷。
20、 实践的基本特征(理解)
(1) 客观性:从根本上与唯心主义的实践观划清界限。
(2) 自我意识:从根本上划清旧的唯物主义实践观。
(3) 社会历史性:与唯心主义的实践观划清界限,也区别于旧唯物主义的实践观和实用主义的观点。
21、 练习的基本形式(理解)
(1) 物质生产实践。
(2)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3) 科学实验。
22、 我们所把握的物质世界,是与人类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理解)
(1)人类实践活动与自然的二元化
(2) 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
(3) 实践是人的生存之道
23、 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现实意义
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现实是人们通过感官来感知的,它独立于我们的感官而存在,被我们的感觉复制、摄影、反映。”简而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存在,可以通过意识来反映。物质的唯一属性是客观存在。列宁对物质的定义意义重大。
第一的, 它指出物质是独立于意识的客观存在,与理想主义划清界限。
第二, 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认识的,与不可知论划清界限。
第三, 指出客观实在是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克服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
第二季度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1、 连接(背诵)
联系是指事物与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与相互制约。
2、 新事物和旧事物(背诵)
新事物:指事物发展的规律、充满活力和美好未来的东西。
旧事:它存在的必然性、垂死的东西。
3、 矛盾的身份与斗争(背诵)
自相矛盾的身份:指矛盾双方的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本性
矛盾斗争:意思是矛盾的双方是互相排斥的、相反的属性
4、 内部和外部因素
内因:内部矛盾。
外因:一物与另一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外部矛盾。
5、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无处不在,矛盾无处不在,每时每刻。
矛盾的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是不同的,有自己的特点。
6、 主要和次要冲突
主要矛盾:处于主导地位、决定性的矛盾。
次要冲突:从属悖论。
7、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双方的力量也不平衡,处于主导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主导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8、 质量
质量是指一事物相对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
9、 数量
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比如速度,以及构件在空间中的排列组合。
10、 花费
度是指事物维持自身质量的数量限制(或范围、振幅),它体现了质量和数量的统一。
11、 量变和质变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位置的改变。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改变,它是物质从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12、 肯定与否定
肯定方面:维持其存在的事物的方面,肯定事物本身而不是其他事物的方面。
消极方面:促进事物消亡的方面,破坏现有事物并将其转化为其他事物的方面。
13、 因果
(1)因果关系是引起和被引起的事物或现象之间的联系。
(2)导致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现象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
14、 必然性和偶然性
必然性:指事物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的不动、必然趋势。
机会:指事物联系和发展的不确定趋势。
15、 可能性与现实
可能性:当必然性通过偶然发生时,经历从可能性到现实的转化过程。
现实:指的是内部基础、必然性的存在,它是客观事物和现象之间各种联系的综合。
16、 内容与形式
内容:构成事物的所有元素的总和,即事物的各种内部矛盾以及由这些矛盾所决定的事物的特性、元素、运动过程的总和及发展趋势等。
形式:指统一内容元素的结构或表达内容的方式。
17、 本质与现象
自然: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和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
现象:指事物的表面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外部联系。
18、 联系的客观性(理解)
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客观的,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19、 连接的普遍性(理解)
世界上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孤立存在,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关联。
20、 连接的多样性(理解)
连接复杂多样,没有一个链接,有多个连接,同时,接触的方面和对象也多种多样。
21、 世界是过程的集合(理解)
世间万物皆运动、变化和发展,所以世界是过程的集合,无数有限的具体过程构成了无限、永恒发展的物质世界。
22、 新的必须战胜旧的(理解)
新的必须战胜旧的,它是由新旧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发展的辩证性质决定的:
第一的, 新事物顺应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二, 新事物总比旧事物好
第三, 在社会史领域,从根本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诉求,因此,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拥护。
23、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理解)
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的, 连接和孤立观点的对立。
第二, 发展变化观与静态变化观的对立。
第三, 承认事物内部矛盾与否定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
第四, 唯物辩证法坚持两点,形而上学坚持一点。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是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4、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本质和核心(理解)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对立面的联系和对立面的统一。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动力、源头在于对立统一,这是发展观的精髓和核心。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关键。
(3)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唯物辩证法主要教人如何分析和解决矛盾。
(4)承认或不承认对立矛盾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它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区别。
25、 矛盾的统一与斗争的相互关系(理解)
矛盾的身份和斗争各不相同,互联。
(1)第一的,在矛盾运动中的位置不同。矛盾的身份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是绝对的。
(2)其次,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是相互关联的、不能分开。
矛盾同一性与斗争关联性的关系,我们在分析和处理矛盾的时候,需要,要把握对立统一,统一把握对立面。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并存,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一方面要学习西方先进成果,否则不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要警惕资本主义的干扰和挑战,否则,社会主义制度就无法维护。新形势下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对立统一问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中必须解决的新课题。
26、 肯定与否定的辩证统一(理解)
(1)一方面,肯定和否定是相互依存的。
(2) 另一方面,肯定与否定相互渗透。
27、 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简单的应用)
矛盾分析的特殊性在于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
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28、 把握事物的度的意思(简单的应用)
(1) 在理解中,只有把握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量的数量极限,准确了解事物的质量。
(2) 在实践中,防止“经过”要么“少于”。“注意尺寸”、“掌握热量”等待,两者都需要在实践中坚持适度的原则。
29、 因果关系原理及其意义(简单的应用)
(1)第一的,只是为了找出某件事或现象的原因,了解其性质和规律,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其次,正确的因果关系,为了很好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更好地指导未来的行动。
30、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和意义(简单的应用)
(1)第一的,因为机会受必然性支配,按照一定的规则行事,不要被偶然愚弄。
(2)其次,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的机会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体现和补充,所以我们应该抓住机会提供的机会,揭开偶然现象背后隐藏的必然性。
(3)还,机会在事物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不能忽视机会。
31、 可能性与现实关系的原理与意义(简单的应用)
(1)可能性与现实的对立统一:
第一的,可能性与现实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别和对立。
其次,可能性和现实是统一的。一方面,两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另一方面,可能性和现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掌握可能性与现实的辩证关系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的,可能性不等于现实,一切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可能开始。
其次,把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创造有利条件,改变劣势,努力把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避免不好的可能性。
32、 内容与形式关系的原则与意义(简单的应用)
要有意识地以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对内容的反应原则,注意内容,利用旧形式并根据内容需求创建新形式。反对忽视内容的形式主义;反对抹杀形式功能的形式虚无主义。
33、 本质与现象关系的原理和意义(简单的应用)
(1)本质与表象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
第一的, 本质和外表是不同的、互相对立,主要表现在:
第一的,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
其次,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是多样的;本质在同类现象中具有普遍性、常见的事情。
再次,现象是多变的;本质比较稳定。
第二,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关联的、相互依存。一方面,本质离不开现象。另一方面,现象不能脱离本质。本质决定现象。
(2)把握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原则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的,本质和外表是对立的,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
其次,本质和外表是一体的,深入分析大量现象才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
34、 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现实意义(综合应用)
(1)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之间的关系是:
第一的,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基础,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 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个原因。在某些情况下,外在因素甚至对事物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 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实际意义:
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独立制定和实施的、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35、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综合应用)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共性和个性、一般与个人,他们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通的。一方面,普遍存在于特殊中,另一方面,特殊性的普遍性。
第二,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不同的。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实际意义: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是矛盾的本质,是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36、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原理及现实意义(综合应用)
(1)主要矛盾是支配、决定性的矛盾,次要矛盾是处于从属地位的其他矛盾。
(2)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是:
第一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其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原则,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们集中力量搞经济建设的同时,还要注意化解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个系列“双手抓住”政策,一只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只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只手抓改革开放,单手打击犯罪;一手抓经济建设,一只手抓民主法制;等待。只有这样,为了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7、 矛盾主次关系的原理及现实意义(综合应用)
(1)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主导地位、主导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处于主导地位的方面。
(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
第一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的、相互作用。一方面,冲突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占主导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另一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
其次,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位置是不固定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随着双方在矛盾中的主次地位转换,事物的本质是变化的。
实际意义:这种关系基于矛盾的主次方面,当我们分析问题时,特别是在分析情况时,区分主流和支流,赶上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同时,支流也不容忽视,并注重主流与支流的相互转化。
38、 两点论与强调论的统一原理及实践意义(综合应用)
(1)主要和次要冲突、矛盾主次方面的关系原则,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2)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一系列“双手抓住”政策,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形势必须分清主流与支流,抢占主流、坚定信心,不忽略支流,都是坚持两点论和关键点论相统一的具体表现。
39、 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综合应用)
(1)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的,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第二,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第三,量变与质变相互渗透。一方面,质变是量变成果的体现和巩固,另一方面,整体量变过程中存在阶段性和部分局部质变。
(2)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将远大的理想和目标与脚步相结合、分阶段努力、稳健进取的精神相结合,反对浮躁、渴望成功。否则欲速则不达,结果适得其反。
40、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综合应用)
(1)唯物辩证法的消极观点是:
第一的, 辩证的否定就是对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的内部矛盾对自身的否定。
第二,辩证否定有两个重要特征:之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纽带。第二,否定是事物之间的联系。
第三,作为发展环节和承上启下环节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
(2)实际意义:坚持辩证否定的观点,对一切都采取分析的态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外国文化中,进行分析、有一个选择。
42、事物的发展是进步与曲折相统一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综合应用)
(1)否定之否定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发展经历两次辩证的否定,从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否定的否定,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否定的否定规律揭示事物的发展是进步与曲折的统一。
(2)否定的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向前的、瑞星。否定的否定规律揭示事物发展的具体路径是曲折的。
(3)把握否定的否定法则,坚持事物的发展是进步与曲折相统一的原则,对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的,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其次,做好走弯路的准备。
第三季度 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
1、 法律(背诵)
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肯定、稳定连接。
2、 意识(背诵)
本质上的意识,意识是人脑的一种功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形象,是社会的产物。
3、 有意识的机构(背诵)
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通过实践主动反映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4、 规律性(理解)
(1)客观性。
(2)普遍性。
5、 意识的起源(理解)
(1)第一的,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2)其次,意识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6、 意识的本质(理解)
本质上的意识,意识是人脑的一种功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形象,是社会的产物。
7、 意识的表现(理解)
(1) 意识活动是有目的和有计划的。
(2)意识是活跃的和创造性的。
(3) 意识对人的生理活动有一定的影响。
(4) 意识可以通过指导实践来改造客观物质世界。这是意识机构最突出的表现。
8、 物质与意识关系的原理及意义(简单的应用)
(1)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材料至上,意识的第二天性;意识对物质有动态反应。
(2) 意义:
第一的,想想问题、做事要坚持从实际出发,要主观和客观。
第二,必须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力量,自觉树立正确思想,克服错误的意识形态。
9、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则及其现实意义(综合应用)
正确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1)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2)认识和运用法律,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 实际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任务中,必须把发展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求实的态度相结合。我们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遵守规则,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
第二章认知的本质与规律
第一季度 认知的起源和本质
1、 理解主题的含义(背诵)
认知主体是指认知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它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知活动的现实、具体的人。
2、 了解对象的含义(背诵)
认识对象是指人们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自然物体、社会客体与精神客体。
3、 实践对理解起决定性作用(理解)
(1) 实践是知识的源泉
(2) 实践是认知发展的动力
(3) 实践是为了知
(4) 实践是检验认知真理的唯一标准
4、 实践是知识的源泉(理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知识来源于实践,这与实践中发生的认识是一致的。
5、 实践是认知发展的动力
(1) 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需求、新的研究课题,促进意识的发展。
(2) 社会实践不断为认识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物质研究手段。
(3) 社会实践促进人思维能力的发展。实践中的人,不仅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认知能力。
6、 实践是检验认知真理的唯一标准(简单的应用)
(1) 是否为真,就是判断认知与认知对象是否一致、比赛,主观真理论者无一例外地从主观认知的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实践是人的主观性反映在客观上的活动,它可以将主观认知与客观现实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判断认知与认知对象是否一致、比赛,从而测试知识。
(2) 只有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的特征。通过实践思考、理论在现实中成真,通过将已成为现实的东西与最初的想法相结合、想比较,理清思路、概念是否正确,测试知识。
7、 实践是为了知
人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世界,没有其他目的。人们通过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然后用这种理解来指导人们实践,改造客观世界,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8、 了解对象的特点
(1)第一的,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人的自然物质存在与人脑的存在,两者都是认识主体的自然物质基础。
(2)其次,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历史的。
(3)再次,知道主题是活跃的。
9、 知道主题的结构
人是唯一可以作为认知主体的存在,这个存在有它自己的结构,它分为个人、群体层级和人类整体。
10、 了解对象的特性
自然物体、社会客体与精神客体。
11、 知道物体的性质、
客观现实、客观性。
12、 理解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关系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对立是指两者各有特点,有特殊规定,彼此不同,然而两者是一样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具体来说,他们的关系如下:
第一的,主客体之间的实际关系。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转化与被转化,主体作用于客体,对象的转换,那就是练习。
第二,主客体的认知关系。指的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映照关系。实践中的主客体,认知关系。那是,在改造对象的过程中,概念上、从理论上理解和掌握对象,对象的知识。
第三,主客体互动。一切实践只能建立在主体能动与客体制约相统一的基础上,是成功的实践。这一实践过程也是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的过程
13、 知道的本质
认识的真正本质是主体在实践中对客体的主动反映。
14、 唯物主义反思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1) 哲学中有两条对立的知识路线:一是从事物到感觉和思想的途径;一是从感觉和思想到事物的路线。
15、 已知与不可知论
(1)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是不可知的或不完全可知的哲学认识论。(代表:休谟、康德)
(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上只有不认识的东西,但没有什么是完全不能知道的;无法识别的东西,随着实践的发展和人类认识的发展,总会被人知道。
16、 辩证唯物主义主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机械反映论的对立
认识论上,唯物主义是反思论,但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唯物主义反思论是机械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思论成为积极革命的反思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理解的基础;知识基于实践,不仅可以反映外界事物的现象,并通过人类思维对感性材料的加工,发展概念和理论,能够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认识的过程是反思与创造的统一,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反思论开创性的突出体现,这也是区别于机械唯物主义反思论的根本标志。
17、 认知的本质及其理论意义
(1)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主动反映
(2) 认识的真正本质是主体在实践中对客体的主动反映,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揭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不可知论从根本上区分,而且,它还与旧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界限。
第二季度 认知的辩证运动
1、 感性认识的意义和形式(背诵)
感性认识是事物的表面、直接的、具体的、反映个体特征,因此并不深刻、片面的理解。
2、 理性知识的意义和形式(背诵)
理性知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全面的、间接地、一般反思,如此深刻、综合的、比较稳定的认识。
3、 感性知识的特点(理解)
感性知识分为感觉、感知和表征的三种形式。
4、 理性认知的特点(理解)
理性认知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的三种形式。
5、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理解)
(1)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是认知的两个阶段,他们彼此不同、并相互关联,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
(2)第一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事物的表面、直接的、具体的、反映个体特征,因此不深、片面的理解;理性知识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全面的、间接地、一般反思,如此深刻、综合的、比较稳定的认识。
(2)第二,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之一,理性知识依赖于感性知识。在认识论上坚持唯物主义。第二,感性认识需要发展为理性认识。辩证法。第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一方面,感性认识中的理性认识;另一方面,理性认知包含情感成分。在人们的实际认知过程中,既没有纯粹的感性认识,也不是纯粹的理性知识。
6、 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理解)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密不可分,如果你把两者分开,经验主义或理性主义的错误。经验主义者片面强调感性经验的重要性、理性主义者走向另一个极端,相信感性经验是不可靠的。犯了片面性,都错了。在实际工作中,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7、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理解)
积累的感性知识,将从量变发展到质变,理解的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种理解上的飞跃非常重要,是认知任务的真正完成。
8、 从理性认知到实践的飞跃(理解)
认知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这只是图片的一半,也需要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这种理解上的飞跃比第一次更重要。这是因为:
第一的, 只有在这一跃之后,以理论指导实践,实现客观世界的改造。
第二,只有在这一跃之后,回归理性知识实践,这样它就可以被测试,得到丰富和发展。
9、 人类的全部认知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理解)
每个时代个体的每一个具体认知,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是有限的;意识到整个人类无休止的代际更替,那么有无穷大。整个人类认知的无限性,存在于每个时代个体认知的有限性中,并通过无数的有限性实现。
10、 正确的理解需要多次重复才能完成(简单的应用)
通常不是通过练习——知道——反复练习就可以了,但经过多次迭代,通过实践检验知识,然后提高认识,再指导实践,再进行循环的认知过程,同时,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也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如何复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导论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但相互依存、相关的。事物的各个方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取决于其他方面、联系。马克思主义的每一个基本原理,两者都充分反映了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各方面的联系。所以,必须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避免简单化和片面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自学题近年来没有变化,分为电台、多项选择、简短的回答和论文。
单选题和多选题都比较简单,这种知识大家只要熟悉,基本不会掉太多分。
但是论述题比较灵活,主题可能包括时事分析,有些学生被这类问题吓倒了。复习作文题,考生要特别注意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两部分,学习和使用。题目内容不变,考生只需努力学习,把握并牢记原则,然后通过做题获得一些经验和规则,一步步回答问题。回答问题时,考生结合题目材料的内容,分析讨论自己所背的原理,会回答问题,抢分。